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資訊社會與電子治理
Information Society and E-governance 
開課學期
108-2 
授課對象
社會科學院  公共事務研究所  
授課教師
 
課號
GIPA7013 
課程識別碼
343 M0140 
班次
 
學分
2.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四8,9(15:30~17:20) 
上課地點
 
備註
總人數上限:25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82GIPA7013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的前半段希望帶同學認識資訊時代所產生的社會轉變,透過每週不同議題的討論,從經濟活動、政治參與、巨量資料、網路隱私與電子化政府等領域,來認識資訊時代下的社會脈絡,進而培養學生對資訊與網路社會的反思能力。後半段則介紹電子化政府的階段與模型,並帶大家討論電子化政府的實例,特別是電子化政府發展的困境、台灣電子化政府發展的歷程,以及電子化政府的成本效益分析等,最後則加入政府與媒體互動之相關議題,特別關注資訊時代的政策溝通與行銷。透過文獻閱讀與討論,期待學生在這門課學習資訊社會與電子化政府的相關理論與實務研究結果。並針對國內情況,討論可能的研究問題與實務現況。 

課程目標
希望帶同學認識資訊時代所產生的社會轉變,透過每週不同議題的討論,從經濟活動、政治參與、巨量資料、網路隱私與電子化政府等領域,來認識資訊時代下的社會脈絡,進而培養學生對資訊與網路社會的反思能力 
課程要求
待補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1. Manuel Castells著,夏鑄九、王志弘譯,1998,《網絡社會之崛起》。台北:唐山。
2. Nick Bilton 著,王惟芬、黃博恆、楊雅婷譯,2010,《一位數位移民的告白》,台北:行人文化實驗室。
 
參考書目
1. Fountain, Jane. (2001) Building the Virtual Stat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 電子治理 : 理論與實務的臺灣經驗, 項靖, 朱斌妤, 陳敦源主編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課堂參與 
40% 
課堂參與包括導讀、課程內容之提問討論回應、課程閱讀心得與出席。除不可抗拒之因素,缺席一次扣一分。每週由一位同學導讀,其他同學須選擇一篇文章撰寫心得。  
2. 
期末報告 
60% 
(簡報20%,書面報告40%) 期末報告包括課堂簡報(25%)與12頁以內書面報告(12字體大小,單字行距)。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3/05  課程說明
了解彼此、課程大綱說明 
第2週
3/12  資訊社會導論 
第3週
3/19  網路社會經濟變革 – 電腦化與勞動彈性化 
第4週
3/26  網路社會經濟變革 – 巨量資料與新興科技 
第5週
4/02  春假 
第6週
4/09  研究週
(自主學習共享經濟)
 
第7週
4/16  網路社會中新興的互動模式 
第8週
4/23  網路社會的公民團體與群體力量? 
第9週
4/30  數位落差
 
第10週
5/07  資訊科技與民主政治的運作
 
第11週
5/14  電子化政府的趨勢與理論模型 
第12週
5/21  電子化政府評估 
第13週
5/28  民眾觀點評估電子化政府 
第14週
6/04  資通訊科技與公共政策發展 
第15週
6/11  資通訊科技與政府運作 
第16週
6/18  電子治理與公私協力 
第17週
6/25  同學期末報告簡報 
第18週
7/02  繳交期末報告